首页>要闻动态>工作动态

三亚升级改造33家农贸市场 财政投入8700多万元

【字体: 打印
2017-03-14 20:38
       小市场大民生

  换上漂亮“面子”

  晒出幸福“里子”

  一场菜市场“升级战”背后的几本民生账

  核心提示 农贸市场,是许多人每天都要去的场所,是生活离不开的“市井味”,也是城市公益性的公共配备服务设施。但长期以来,因设施陈旧、管理不当、“脏乱差”等问题,一些地方的农贸市场购物体验较差。作为三亚双修“升级版”的重要民生工程,巩固国家卫生城市金字招牌的主要抓手,三亚市委市政府打响农贸市场升级战,财政投入8700多万元,全面升级改造33家农贸市场。这是三亚一次性投入最多、力度最大、标准最高的一次改造。短短几个月,三亚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已接近尾声,许多市场焕发新生。今起南国都市报推出三亚农贸市场升级战系列报道,算一笔实实在在的民生账,关注老百姓在这场农贸市场升级战中的获得感。

  凌晨4点,三亚各大农贸市场保安打开门上的锁,将市场大门朝两侧推开,农贸市场一天的忙碌就此打开。摊主们最先入场,将批发来的最新鲜的蔬菜、肉、海鲜精心摆上台面。不同摊位按颜色分区一目了然,瓷砖地面整洁明亮,各类农副产品琳琅满目。全新的市场环境,给市民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以前买菜就像进了战场,哪里有缝哪里钻。现在买菜好比逛商场,心情好、慢慢挑。”

早上6点,清洁工忙着拖地板。

  小市场,大民生。每个市民日益提升的舒适度和幸福感,才是这场城市建设战役不断追求的“里子”。三亚农贸市场环境的巨变,得益于三亚市委市政府对民生的投入,得益于一场真抓实干的农贸市场升级战。今天,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亚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后的民生账。

三亚市金鸡岭农贸菜市场环境变漂亮了,市民更喜欢前来市场购买。

  买菜账

  从匆匆买到牵着孩子慢慢选

  好起来的是心情


  “妈妈,这鱼好看!”3月9日,三亚市民杨婷牵着3岁的女儿,走进三亚市月川农产品市场,为家人采购当天的食材。按不同种类整齐摆放的海鲜摊位,引起了女儿的兴趣,一直拉着妈妈要去看鱼。

  眼前的月川农产品市场,灯光明亮,整洁有序,地面上没有一滴污水、没有一片菜叶,各个摊位上摆放的农副产品条理井然,以往市场中的腥臭味也没有了。

  而几个月前,杨婷从来都不会带孩子来农贸市场买菜。那时候,市场里弥漫着腥臭味,地上污水横流、还有很多菜叶子和鱼鳞,摊位上的东西摆放也很杂乱,“感觉就是‘脏乱差’,带孩子来她常会滑倒,另外很吵闹,孩子没待两分钟就吵着要回家。”杨婷说,每天买菜的时候,她只好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照看,急匆匆来买了又急匆匆赶回去,好像赛跑一样累人,“现在改造后环境大变化,不仅环境特别干净,现代化的设计也让孩子觉得很新鲜,一说要出门买菜,孩子很高兴,还主动要跟着。我们母女俩牵着手走,慢慢逛慢慢选,很享受的。”

  市民陈璐的女儿刚满周岁,也躺在婴儿车里陪着妈妈逛起了农贸市场。“小孩子很敏感,到了环境不好的地方,容易哭闹。但是来到月川市场,孩子一次也没哭过。”陈璐的女儿瞪着圆圆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面前的西兰花,“每个摊位都有暖黄色的灯,菜品也摆得整整齐齐,菜价也和原来一样,真的是超市的环境、菜市场的价格!”

  作为全职妈妈的陈璐,农贸市场是她每天必去的地方。月川市场改造后,点滴的变化被她看在眼里,特别是一些人性化设置让她倍感贴心。比如每个摊位前,都专门安装了一块突出的不锈钢台架,方便市民选菜时放置包、袋。“这些细节非常人性化,我们有时抱着孩子又拎着菜,很难再腾出手来挑菜。现在即使不推婴儿车出门,也能带孩子轻松逛市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我们的心态也有改变,买起菜来不再着急忙慌的,反而享受到了许多乐趣。”陈璐说。

  家庭主妇们时间账,重点在于享受了舒适的购物环境,买菜的节奏“慢”了下来。而对于每天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菜市场的时间账体现在“快”上:省去了以往到超市买菜要排队买单的时间。

  改造后的菜市场,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集市,“整洁程度堪比超市,不同的是,不再为了买点蔬菜,花时间排队结账。”在三亚解放路上班的陈杨,工作繁忙,但仍保留着自己煮晚饭的习惯,每天只能利用午休时间去买菜的他,以往都会选择到超市购买,“以前的市场很脏,我不愿意穿着皮鞋去,而且进去出来身上也会沾上一种异味,有时下午还要安排见客户的话就很不方便。现在市场环境特别高大上,而且还不用像超市一样排队,去的上班族当然也多了,我中午也常看到穿着制服和高跟鞋来买菜的。”

晚上9点多,商贩们还在忙碌地清洗案台。

  卖菜账

  盈利从每天50元增长到200多元

  鼓起来的是腰包

  “老板,给我来一条扒皮鱼、黄花鱼”、“这虾还是活蹦乱跳的,多少钱一斤”、“这种是什么螺,能炒着吃的吗”……3月11日早上8点多,正值市民买菜高峰期,三亚丹州小区农贸市场内经营海鲜生意的摊主刘少兰忙得汗都来不及擦。面对络绎不绝的顾客,刘少兰心情大好,总是笑脸相迎。仅2个小时,她摊位上的海产品已经卖了一大半。

在三亚市第二农贸菜市场里,市民在购买海鲜。

  “以前和现在根本不能比,简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能在这么干净的市场里做生意,我打心里觉得自豪,当然要自觉维护好市场的环境。现在市场的管理也比以前严格,各个环节要怎么保持整洁都有具体要求的。”刘少兰说,今年是她在市场内经营海鲜生意的第13个年头,管理上的“规矩”比以前多了,但她反而越干越有劲。

三亚金鸡岭农贸菜市场里菜品摆放井然有序。

  最让刘少兰高兴的,是市场升级改造后,人气越来越旺,她收入的“钱袋子”也翻了几倍。“改造后,原来市场内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变成了整洁明亮的瓷砖,老旧的摊位都换成了明亮的不锈钢材质。环境好了,来市场买菜的市民、游客越来越多。”刘少兰说,以前,由于市场环境差,所销售的海产品经常会引来苍蝇、蚊虫,为此有不少客人看到了嫌不卫生都只看不买,每天进货都提心吊胆的,怕进过了卖不完亏本,现在丝毫不用担心,常常还没到中午就销空了。

  刘少兰算了算她的生意账:“以前每天进1000元货算是多的了,海鲜品种一般都控制在10种以内,即便如此也常有剩的,从早忙到晚,除去水电和相关费用,往往只能赚50元,生活都难以维持。现在每天进货就要3000元左右,品种也增加到了15种,每天能赚超过200元,多的时候还有300多元,比以前翻了好几倍,生活有了起色,一家人很有干劲。”

在三亚市月川农贸菜市场里,市民在购买猪肉。

  同样,在三亚金鸡岭农贸市场的猪肉摊主覃小英,营业账本也直线上涨。几年前,金鸡岭市场还是马路市场,“肉菜摊都摆在马路边,做生意全靠吆喝,一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覃小英说,现在农贸市场升级后环境大变样,顾客也更多了,生意也日益红火,“现在生意越来越好,幸福感当然也越来越强。”

   管理账

   清理垃圾耗时从一天减少到一小时

   提起来的是效率

  中午12点,苏盛妹又推着那辆垃圾收集车,出现在三亚市第二集贸市场。

  “收垃圾了!”这位58岁的市场环卫工一声吆喝,市场主通道两旁的摊主高高举起早已准备好的“包裹”,放入这辆绿色的垃圾收集车。这一包包用塑料袋装着的“包裹”,都是市场摊主整个上午经营产生的垃圾。

  算上进入摊位帮忙抬举“包裹”、等候摊主整理垃圾,走遍市场的四纵四横8条通道,清完整个三亚市第二集贸市场一个上午的垃圾,苏盛妹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这也意味着,苏盛妹有了更多的时间,对市场的边角旮旯进行精细化打扫。“包括墙角的垃圾碎屑、排水沟缝隙的碎菜叶等等,都有时间一一打扫。”苏盛妹说道。

  当第二市场的环卫工作干到第18个年头,苏盛妹终于体会到了轻松,以及集体的力量。“以前可不是这样收垃圾。那时每个摊位里没有放置垃圾桶,菜叶、碎肉就丢在地上,到了晚上收摊时,摊主把垃圾全扫出来,我们环卫工人得一堆一堆去打扫和收集。”一个小时清理完所有摊位的垃圾?那时的苏盛妹可不敢这么想象,“扫得腰酸背痛,直起腰来一看,前面还有好多摊位等着打扫。”这样的打扫工作势必累人且效率低下,囤积在摊位内的垃圾,也成了市场异味的主要来源。

  开展市场改造后,三亚市第二集贸市场副经理范高峰和同事一起,为每个摊位配备了垃圾桶。“以前是被动的清扫垃圾,只能不断地增加人手,却不能彻底、及时地解决摊位垃圾。”范高峰认为,解决困扰已久的摊位垃圾,还得感谢每位摊主的共同努力,“市场比以前更干净,环卫工人的数量却没有增加,还是5个人,已经足够满足市场的日常清理。”

  “摊位经营产生的垃圾,都是积少成多,如果摊主能在一开始就进行集中放置,不再随意堆放,环卫工们就可以统一收集。不仅节约时间,也保证了市场的整洁和干净。”范高峰介绍,此外,为了满足市民买菜时产生的垃圾,在市场主要的3个进出口,都放置了垃圾桶。

(南国都市报 孙学新 贺立樊 王天宇 谭琦)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市商务局   中文域名:三亚市商务局.政务

主办:三亚市商务局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2000024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402000088号